史称华佗以恃能厌事,为曹公所怒。荀文若请曰:“佗术实工,人命系焉,宜议能以宥。”曹公曰:“忧天下无此鼠辈邪!” 遂考竟佗。至仓舒病且死,见医不能生,始有悔之之叹。嗟乎!以操之明略见几,然犹轻杀材能如是。文若之智力地望,以的然之理攻之,然犹不能返其恚。执柄者之恚,真可畏诸,亦可慎诸。
原夫史氏之书于册也,是使后之人宽能者之刑,纳贤者之谕,而惩暴者之轻杀。故自恃能至有悔,悉书焉。后之惑者,复用是为口实。悲哉!夫贤能不能无过,苟置于理矣,或必有宽之之请。彼壬人皆曰:“忧天下无材邪!”曾不知悔之日,方痛材之不可多也。或必有惜之之叹。彼壬人皆曰:“譬彼死矣,将若何?”曾不知悔之日,方痛生之不可再也。可不谓大哀乎?
夫以佗之不宜杀,昭昭然不可言也。独病夫史书之义,是将推此而广耳。吾观自曹魏以来,执死生之柄者,用一恚而杀材能众矣。又焉用书佗之事为?呜呼!前事之不忘,期有劝且惩也。而暴者复借口以快意。孙权则曰:“曹孟德杀孔文举矣,孤于虞翻何如?”而孔融亦以应泰山杀孝廉自譬。仲谋近霸者,文举有高名,犹以可惩为故事,矧他人哉?
译文
史书上说华佗因依仗自己有才能而不肯待奉权贵,为曹操所恼恨。荀彧请求说:“华佗的医术确实高明,这关系到人命,应该考虑他医术高明而赦免他的罪行。” 曹操说:“何必担忧天下没有这样的鼠辈呢!”最终华佗因拷问死于狱中。直到曹操的爱子曹冲生病将死,他发现救治也挽救不了儿子性命的时候,才有后悔杀死华佗的叹息。唉,曹操有能够洞察事物细微变化的深明韬略,然而还是如此轻易地杀掉人才,荀彧有这样高的智谋、门第和名望,用十分明白的道理来责问他,然而还是不能使他的怒气平息。掌权者发怒,真害怕这样的事情啊,掌握权柄的人对这样的事情也要谨慎啊!
推究那些史学家在史册上记载这件事的原因,是为了使后人放宽对有才能的人的刑罚,采纳贤德的人的劝告,而惩戒残暴者的轻率杀戮。因此从华佗恃能到曹操后悔,全都详细地记载在史书上了。后来的糊涂人,又用这件事作为轻易杀人的借口,真是可悲啊!贤能的人不会没有过失,假如按法理处置,有的人一定会提出宽恕他的请求。这时候,那些奸佞小人都会说:“何必担忧天下没有人才呢!”竟不知道到了后悔之时,才会痛惜人才的不可多得。有人一定会发出惋惜人才的叹息。这时候,那些奸佞小人都会说:“假如他死了,又会怎么样?”竟不知道到了后悔的时候,才会痛惜被处死的人才不能够重新获得生命。这能不说是极大的悲哀吗?
拿华佗不该杀来说,是十分明白而不用多说的。我只是担心那史书上的意义阐发不足,于是把这层意思推论而发挥罢了。我看自曹魏以来,那些掌握死生权柄的人,因一怒就杀掉人才的情况是很多的。我又何须写华佗的事呢?唉!不忘记以前的事情,是期望能收到劝善又惩恶的效果!但那些残暴者又拿这件事作借口来随心所欲地杀人。孙权就说过:“曹操杀死孔融了,我对于虞翻比他强多了,怎么能比呢?”而孔融也用应劭杀孝廉来与自己做比较。孙权是近于称霸的人物,孔融有高尚的美名,还都以应该惩杀为先例,更何况是其他人呢?
注释
华佗:东汉时期人,古代名医。曾为曹操针治头风,随手而愈,后因迟迟不肯奉召而被杀。
恃能厌事:指依仗自己有才能而不肯待奉权贵。
荀文若:即荀彧,曹操的谋臣。
请:请求。
议:考虑。
能:才能,指医术。
宥:赦罪。
鼠辈:蔑视他人之词。
邪:同“耶”。
考竟:拷问死于狱中。考,同“拷”。
仓舒:曹操的爱子。即曹冲。
且:将。
明略:深明韬略。
见几:指事前能洞察事物细微的变化。
如是:如此。
地望:门第和名望。
的然:明白的样子。
攻:责问。
反其恚(huì):使他的怒恨回心转意。恚,怒。
执柄者:掌握权柄的人。
诸:“之乎”的合音,此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
原:推究本源。
夫:那。
史氏:指历史家。
谕:讽喻。
是:这。
夫:发语词。
苟:假如。
置:处置。
理:道理,法则。
或:有人。
壬人:佞人,巧言谄媚的人。
曾:竟。
昭昭然:明白的样子。
独:只。
病:不满。
是:因此。
用:因。
焉用:何用。
期:期望。
劝:劝善。
惩:惩恶。
快意:恣心所欲。
曹孟德:曹操,字孟德。
孔文举:孔融,字文举,“建安七子”之一。献帝时为北海太守。自恃高门世族,对曹操多所非议,后为操所杀。
孤:孙权自称。
虞翻:吴国官员。历事孙策、孙权,屡犯颜谏争,获谴徙交州(今广州)。据《三国志・吴书・虞翻传》载,在次宴会上,孙权亲自行酒,虞翻佯醉伏地不受,惹得孙权要杀他。众人劝阻,孙权则说:“曹孟德尚杀孔文举,孤于虞翻何有哉?”
应泰山:即应劭,曾任泰山太守,故称应泰山。
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被推举者称为孝廉。据《三国志·魏书·原传》裴送之注所载,孔融任北海太守时曾赏用一人,后又要杀死他。邴原问孔融为何先前宽信,今又杀。孔融说此人初时好,就提拔他,今日变坏了,就要杀掉他。并举例说,当初应泰山也曾举荐过一个孝廉,但一个月后又把这个孝廉杀了。
仲谋:即孙权,字仲谋。
霸者:行霸道的人。“霸道”与奉行仁政的“王道”相对。指用暴力、刑罚治天下的政治措施。
故事:成例,旧日的典章制度。
矧(shěn):况且,何况。▲
这篇文章写于“永贞革新”首领王叔文被赐死(806)之后。作者也参与了王叔文革新集团,积极倡导改革朝政弊端,然而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文章的末尾以“前事之不忘,期有劝且惩也”,明确表示写作此文的目的,是期待朝廷能够以古为镜,知所儆戒,不要重犯曹操的错误。
刘禹锡在《华佗论》一文中,借曹操残害华佗这一历史事件,强烈谴责曹操“轻杀材能”的残暴行为,表达他对华佗被残害致死的愤慨之情。
文章的开头先介绍了曹操杀华佗一事。华佗厌恶服侍权贵,为曹操所恼恨。尽管曹操的谋士为之讲情,但曹操终将华佗害死狱中。后来曹操的儿子病重将死,再也没有神医可以救活他的儿子了,曹操才发出“悔之之叹”。
作者从哀痛“材能”的不可多得,死者难再复生的感情出发,对“执柄者”的妄杀无辜,谄媚取宠者的“助纣为虐”的行径,表示深恶痛绝。同时他列举了曹操残杀孔融,孙权流放虞翻,而孔融又以应泰山杀孝廉自譬,说明封建统治者肆意残杀“材能”之士,是举不胜举的。文章揭示了在封建社会里的黑暗统治之下一切志士仁人处境的艰难,斥责了统治者的凶残。文章借古讽今,笔锋森然,通篇悲愤。▲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