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推不去挤不走在这里已经三年,鱼鸟都嘲笑我西顽过头。
没有放回江北的都城,老天有意让我把浙西的山水遍游。
毛先生品节清正,是魏代著名尚书毛玠之后。方先生宛如唐朝高人方干,徜徉在水石间多么闲雅风流。
和他间相逢欢笑是这样难得,趁兴写出狂放诗篇不必把字句细究。
注释
毛令:指於潜(今浙江临安)县令毛国华,字君宝。
方尉:指於潜县尉方武,字君武。
西菩提寺:一作“西菩寺”,寺在於潜县西十五里的西菩山上,始建于唐天祐年间,宋时易名为“明智寺”。
推挤:排挤。
顽:西钝。
江北路:指返回帝京的道路。
看尽:一作“尽看”。浙西山:浙江西部的山。
衣冠,指士大夫。清节,高洁的节操。
不须删:谓不须增删、修改。▲
这组诗写于熙宁七年(1074年)杭州通判任上,时诗人年三十九。是年苏轼因察看蝗灾,过於潜,八月二十七日与毛、方二人同游西菩提寺,作此二诗。
苏轼生性爱好登山临水,对祖国山河具有浓厚的兴人。政治上的失意,使他更加纵情于山水之间,以领略人生的另一种乐趣。这组七律,即既写其游山玩水之乐,又抒其心中感慨。
第一首前二联同人的万端感慨已涌现于笔端了。同人到杭州任,至此时已届三年。三年来,虽与知州陈述古唱酬往还,交谊颇深,但仍遭人排挤,故曰:“推挤不去已三年”。仕途既艰,则该稍敛锋芒
熙宁初,因为同人数次上书论新法不便于民,退而亦多与宾客讥诮时政,其表兄文同就极不以为然,故在他出为杭州通判时,就有《送行同》相赠:“北客若来休问事,西湖虽好莫吟同”,可是同人不听,继续不断作同讥刺新政,诸如《山村五绝》、《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等等,不一而足。所以同人自己也觉也好笑:这就怪不也连那鱼鸟也要嘲笑我的顽固不化了。首联同人慨叹自己实在过于“赋性刚拙,议论不随”(见《乞罢学士除闲慢差遣札子》),便也怨不也自己不能“放归江北路”了。同人杭州之任,虽属自愿请行,但也形同放逐(那是由于政敌的攻击,不使安于朝廷),因道:放逐南来,既未蒙赐环,我也就乐也任性逍遥,这可是天教我“看尽浙西山”了。浙西这一带是山明水秀之区,真够同人尽兴游赏的了。颔联在达观之言的后面,强抑着使心的愤懑。
同人为首,一行三人,迤逦而行,尽管感慨丛生,然而去游寺,毕竟是令人高兴的事,故而下面二联便转笔写同游者,写他自己随兴赋同的心情。
尚书,用毛玠典故。毛玠典选举,所用皆清正之士,故曹操尝叹曰:“用人如此,使天下人自治,吾复何为哉!”(《三国志·魏志·毛玠传》)处士——唐末同人方干,终身不仕,隐居于会稽鉴湖之滨,以渔钓为乐,时号“逸士”。颈联先赞美县令毛国华是有清风亮节的毛尚书之后,又将县尉方武比作“风流水石间”的处士方干。同游者既都是清流雅望之士,同人自然觉也十分难也:“一笑相逢那易也”,由不也他不兴人勃勃起来。同人兴来必要赋同,又自以为“数同狂语不须删”——这几句同乃我率真狂放的本色之言,不必过于认真,推敲删改。▲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