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举目远望,洞庭湖还在眼里,又到了与之相连的青草湖。
在农民耕作的地方停下船,驿站的更筹记录着行过的漫长路程。
水上漂浮的寒冰相互撞击,月亮一次又一次穿破云层,洒落点点微光。
湖面上的大雁成双成对地飞起来,它们是否是看见人来了,才故意向北飞向归途呢?
注释
宿:住宿,过夜。青草湖:在洞庭湖东南部,又叫巴丘湖,为湘水所汇。一说因湖南有青草山而得名,一说因春冬水涸、青草弥望而得名。北有沙洲与洞庭湖相隔,水涨时则与洞庭湖相连。《全唐诗》诗题下注:“重湖,南青草,北洞庭。”
续为名:青草湖与洞庭湖相连,故称。
宿桨:泊船。用桨代指船。
农事:本指农家的耕作,这里用来代指农庄。
邮签:驿馆夜间报时的更筹。
水程:水路的行程。
争倚薄(bó):争着挨近、靠拢。薄,迫近。
云月:云中露出的月亮。
递微明:传递着微弱的光辉。
北征:向北飞行。▲
这首诗当为唐代宗大历四年(769)初春时节杜甫赴衡岳时宿汉寿青草湖所作。据《名胜志》记载,青草湖北连洞庭,南接潇湘,东纳汨罗水,每夏秋水泛,与洞庭为一。诗人所乘之船由洞庭湖驶入青草湖后夜泊,遂赋此诗对景言情。
这首诗写的是月下的青草湖,前两联介绍了诗人的行程,由洞庭湖进入青草湖,夜里依傍农家停泊。后两联写景衬情,水上寒冰相依相迫,天上云月微露晨光,湖雁好像明知诗人往南行,它们却要北征,故意勾起诗人的思乡之情。
首联先介绍了诗人的行程,他的船只穿越洞庭湖,又驶入了青草湖。“洞庭”与“青草”这两个词语,点明了他的船只所经过的水域。可以看出,这两片湖水并无明显的分界线,而是相互延续。
颔联描述了诗人乘坐的孤舟在湖上航行,他在农家旁停泊,急于赶路,因此用更筹来计算水程。“宿桨”的“宿”字,指的是“过夜”,也就是过夜的桨。它指的是停船过夜。“依农事”,意味着诗人停船的地方靠近有农民居住的地方。在唐朝,当地农民在湖中围田种植,他们乘船而来,入夜后便在船上过夜。从杜甫在同一时期所写的诗句“侧闻夜来寇,幸喜囊中净”(《早发》)中,我们可以得知当时这一带确实存在“水贼”,因此他不敢独自在夜间停泊。
后两联都是写景衬情。颈联很富有形象性,寒冰挨挨挤挤,相倚相迫;云在月上,相互掩映,时而显露出微弱的光芒。一处在天空,一处在湖中,都是如此美丽的景象。诗人自然轻松地描绘出这些景物,毫不费力地表现出他的情感。他在看,他在想,他想家,想念故乡。
尾联以景物抒发情感。湖边栖息的大雁被来访者惊起,向北飞去。诗人北归的愿望未能实现,正准备南征,而候鸟北飞勾起了他思乡的情绪。一个“故”字表明湖雁似乎故意捉弄诗人,增加了他的痛苦。因为杜甫的家在河南巩义,长期与弟妹失散,这次顺长江到湖南,就是想实现北归的愿望,无奈总不得如愿。诗人不露痕迹地表达了内心的真实感受,这种感受是隐秘而含蓄的,通过细微的描写表现出了真情。诗人于现实万般无奈,却怪到湖雁身上,这九曲回肠让人无限凄凉感伤,不忍卒读。
这首诗语意尤为清丽,状湖中早春月夜之景颇有情致,亦流露出诗人南征之行非出本心之意。▲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