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木兰花慢·游三台

元好问 元好问〔金朝〕

拥岧岧双阙,龙虎气,郁峥嵘。想暮雨珠帘,秋香桂树,指顾台城。台城,为谁西望,但哀弦凄断似平生。只道江山如画,争教天地无情。
风云奔走十年兵,惨淡入经营。问对酒当歌,曹侯墓上,何用虚名。青青,故都乔木,怅西陵遗恨几时平?安得参军健笔,为君重赋芜城。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宫殿台楼高耸入云,尽显天子之气,郁郁葱葱,景象壮丽。想象秋天的时候,在珠帘外的飘飘暮雨中和香气四逸的桂树间,回顾故都邺城的情景。站在台城之上,我为谁而向西眺望?只听到哀婉的琴弦弹奏的乐曲像自己平生的遭际一样凄凉。原来只知道江山如画,却未曾察觉自然规律是如此的无情。
曹操在风云际会的年代奔波了十年,历经无数艰辛。我试问对酒当歌的曹操墓上,要虚名又有什么意义呢。邺城故都的乔木依旧青翠,我惆怅地望着曹操的陵墓,这历史的遗憾什么时候才能平息?如何才能像鲍照那样拥有雄健的文笔,为你再写一篇类似于《芜城赋》那样的作品。

注释
三台:即铜雀台、金虎台、冰井台。旧址在临漳县西南,为三国魏邺都胜迹。《地理通释》:“邺城西北有三台,皆因城为基,巍然崇举,其高若山,建安十五年魏武所起,其中曰铜雀台、南则金虎台、北日冰井台。”
岧岧:高峻的样子。
双阙:立于宫庙门前的双柱。
龙虎气:天子之气。
台城:宋·洪迈《容斋随笔》载晋宋年间谓朝廷禁省为台,称禁城为台城。这里指邺城故都。
曹侯:曹操。
西陵:曹操的陵墓,在古邺城西北。
参军:指鲍照,南朝宋人,字明远,因曾做过临海王刘子顼的前军参军,故世人称他为鲍参军。曾作《芜城赋》,凭吊广陵,赋里借用西汉时吴王刘濞叛乱失败之事,讽刺了竟陵王叛乱所带来的灾祸。▲

创作背景

  词人在《朝散大夫同知东平府事胡公神道碑》一文中谓:“岁丙午,某过彰德。”彰德府治所在安阳(今河南安阳),临漳是其属县。邺城故址在今河北临漳县县西南邺镇东,距安阳较近。金都汴梁失陷后,词人于衷宗天兴二年(1233)四月被蒙古军押解出京,羁管聊城。以后又辗转生活于冠氏一带。以金朝遗民而凭吊魏都,必然触目兴感,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赏析

  这是一首怀古词,是词人遗民生活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它通过对邺都三台的描写和历史追述,表达了深沉的亡国之痛。词中将邺城昔日峥嵘壮伟的形象与暮雨珠帘、秋香桂树的绮丽风光加以对比,又将曹操风云奔走、惨淡经营的历史功绩与其死后西陵墓地青青茂盛的乔木对照着写,且这数者有实有虚,虚实相形,笔势腾挪变化,故极富扬抑顿挫之美。而总体上以健笔壮语写悲怀,于雄阔高朗的意境中,寄托无限的“神州陆沉之痛,铜驼荆棘之伤”,使忧患、反思并存。

  上片首三句铺叙三台的气势:“拥铃各双阙,龙虎气,郁峥蝾。一个拥”字生动地勾勒出三台矗峙的雄姿。“郁峥蝾”化用左思《魏都赋》“三台列峙以烽蝾”之句。这三句是遥想当年三台初建成之时的气象。接着三句,暗点所怀人物——曹操。想些年铜雀等三台筑成,曹操曾与文武百官登台吟诗作赋、歌舞宴乐,正是“幕雨珠帘,秋香桂树”的良辰美景,尽情遣兴,颐指气使,指点繁华的三台城垣,抒发统一中原的慷慨大志。以上悬想过去的繁华景象,是怀古。接着又叠用“台城”二字,既构成行文的重复连锁,同时又是词意的过渡和转捩。这三台所在的邺城历经朝代更替,“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如今一片萧瑟,词人心绪不禁为之悲凉。“为谁西望?但哀弦凄断似平生”。据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引《邺都故事》:“魏武帝遗命诸子日:‘吾死之后,葬于邺之西岗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珠宝。……妾与伎人,皆住铜雀台。……每月十五,辄向帐前作伎。汝等时登台,望吾西陵墓田。’”这里,词人求叹干载之下,曹操之墓已无人西望凭吊,一代豪杰的平生功名,换来的是“铜驼荆棘千年后,金马衣冠一梦中”的千秋遗恨,如今只有凄哀的弦乐声传来,如泣如诉。歇拍二句:“只道江山如画,争教天地情。”抒发了江山永恒、英雄丘墟的深沉感慨。

  下片开头写曹操为建立霸业,南征北战。“风云奔走十年兵,惨淡入经营。”从建安十五年(210)三台筑成算起,到曹操病卒的建安二十五年(220),恰好十年。这十年间,曹探曾风云奔走,破荆州,下江陵,不可一世,但在赤壁大败于孙权、刘备联军,其惨淡经营,不过使天下鼎足三分而已。“问对酒当歌,曹侯墓上,何用虚名?”“对酒当歌”句,出自曹操的乐府诗《短歌行》。当年曹操高歌此曲,抒发求贤若渴、建功立业的抱负。可是,如今面对曹操陵墓,“对酒当歌”,岂非虚名,又有何用,言外寄托着词人对故国沦亡的深沉悲痛。“青青”,点出曹操墓荒芜不堪,惟有丛生的草莽。“故都乔木,怅西陵遗恨几时平。”邺都当年的珠帘绣帐、高台广囿,如今荡然无存,三台已成断垣残壁,蔓草荆棘,莓苔斑驳,只有乔木依旧。怅望西陵曹墓,作为金朝遗民的词人,面对蒙古族的铁蹄统治而无可奈何,心头遗恨不能平息。结拍二句:“安得参军健笔,为君重赋《芜城》?”南朝宋诗人鲍照,曾为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他曾用凌云健笔,为兵燹后的扬州写过一篇著名的《芜城赋》。如今,元好问要象当年鲍照那样为曹公重写一篇饱含兴亡之痛的《芜城赋》。况周颐《蕙风词话》云“元遗山以丝竹中年,遭遇国变,卒以抗节不仕,憔悴南冠,二十余稔。神州陆沉之痛,铜驼荆棘之伤,往往寄托于词。”他表面上是说想为曹公写《芜城赋》,实际上是为了悲悼故国。这最后两句,为其血泪之笔。▲

简析

  这是一首怀古词,是词人遗民生活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它通过对邺都三台的描写和历史追述,表达了深沉的亡国之痛。词中将邺城昔日峥嵘壮伟的形象与暮雨珠帘、秋香桂树的绮丽风光加以对比,又将曹操风云奔走、惨淡经营的历史功绩与其死后西陵墓地青青茂盛的乔木对照着写,且这数者有实有虚,虚实相形,笔势腾挪变化,故极富扬抑顿挫之美。而总体上以健笔壮语写悲怀,于雄阔高朗的意境中,寄托无限的“神州陆沉之痛,铜驼荆棘之伤”,使忧患、反思并存。

元好问

元好问

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猜您喜欢

元夕

陈曾寿陈曾寿 〔清代〕

不记东华火树然,琼楼出入自疑仙。明灯海上无双夜,皓月人间第一圆。

报国投艰知力薄,离家赐食感恩偏。高寒风味殊尘世,但少梅花伴不眠。

人日

陈子龙陈子龙 〔明代〕

可怜人日漫称人,潦倒柴门乌角巾。
南国繁花供我老,西王巧胜为谁新。(巧 一作:彩)
雪消红药当阶润,风暖黄鹂入座频。
回首两京思旧事,玉盘金缕倍神伤。

江浦夜泊

萨都剌萨都剌 〔元代〕

千里长江浦月明,星河半入石头城。棹歌未断西风起,两岸菰蒲杂雨声。

注释

咏贺兰山

胡秉正胡秉正 〔清代〕

西北天谁补?此山作柱擎。
蟠根横远塞,设险压长城。
俯瞰黄河小,高悬白雪清。
曾从绝顶望,灏气接蓬瀛。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我将

诗经·周颂·清庙之什诗经·周颂·清庙之什 〔先秦〕

我将我享,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之。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文王,既右飨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有客

诗经·周颂·臣工之什诗经·周颂·臣工之什 〔先秦〕

有客有客,亦白其马。有萋有且,敦琢其旅。有客宿宿,有客信信。
言授之絷,以絷其马。薄言追之,左右绥之。既有淫威,降福孔夷。

醉后

韩愈韩愈 〔唐代〕

煌煌东方星,奈此众客醉。
初喧或忿争,中静杂嘲戏。
淋漓身上衣,颠倒笔下字。
人生如此少,酒贱且勤置。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清人

诗经·国风·郑风诗经·国风·郑风 〔先秦〕

清人在彭,驷介旁旁。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
清人在消,驷介麃麃。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
清人在轴,驷介陶陶。左旋右抽,中军作好。

夕照

欧阳修欧阳修 〔宋代〕

夕照留歌扇,余辉上桂丛。
霞光晴散锦,雨气晚成虹。
燕下翻池草,乌惊傍井桐。
无憀照湘水,丹色映秋风。
赏析 注释 译文

春日

苏曼殊苏曼殊 〔近现代〕

好花零落雨绵绵,辜负韶光二月天。
知否玉楼春梦醒,有人愁煞柳如烟。
© 2023 古诗文吧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