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刘备,你奋斗了一辈子,到今天,连你的故处都不知何在,你不过在成都拥有一座坟墓。昭烈庙前的祭祀早已冷落,香火熄灭,只剩下乌鸦的嘈杂声,汉家的战鼓早已沉寂,天下已是异族之地。暮城风雨,锦城花重,刘备和他的蜀汉政权终究没能经受住时代的考验。刘备你历尽千辛万苦,占据西川,但最终仍未能守住,只能任由那巍峨的玉垒山和秀丽的锦江水,将你“化作一抔黄土”。
金朝定都燕京,自以为地势险要,但最终也不得不南渡,最终走向灭亡。那么,当年的诸葛亮,那位治国贤相,又能如何呢?他的功业真能与伊尹、吕尚相提并论吗?我不禁思考,这一切或许都与那十几年在燕南路的奔波有关。征马的队伍即将停歇,或许,我们也该放下一切,守着这片土地,与农夫共饮,在醉乡中寻找那份宁静与安乐吧!
注释
摸鱼儿:词牌名,又名“买陂塘”“双蕖怨”“迈陂塘”“山鬼谣”等。以晁补之词《摸鱼儿·买陂塘》为正体,双调一百十六字,前段十句六仄韵,后段十一句七仄韵。
楼桑村:汉昭烈帝刘备的家乡,在今河北涿县。
社:此指春社,古代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祭祀土神,称春社。
锦城:锦官城,成都的别称,刘备建都于此。
花重:指花被雨湿而加重。杜甫《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刘郎:刘备。
玉垒(lěi):山名,在今四川境内。
锦江:岷江支流,自四川郸县流经成都域西南。杜甫《登楼):“锦江春色来天地,五垒浮云变古今。”
西山:北京西郊群山的总称。
龙盘虎踞(jù):形容地形雄壮险要。
伯仲:不相上下。
伊吕:伊尹和吕尚,旧时并称为贤相。
征鞍:征马。
田仇:田畴,仇通“畴”。▲
金末词人元好问于癸卯(1243年)九月客燕京(今北京)。这年冬天,他由燕京回太原,道出范阳(即涿县),词人凭吊了汉昭烈庙,写下了该词。词人本是金代臣子,写作该词时他已是54岁的年龄,这时金已亡10年了。由于这种特定的历史背景,所以作者在词中抚今追昔,吊古伤今。
这首词的上片,起始于对楼桑村的询问,意在寻找刘备的旧居,进而引出刘备的祠宇。随后,以“荒坛”两句直接描绘了祠宇的荒凉与冷清,由此展开了深沉的咏叹。“乌声”所描绘的,是社日结束后,乌鸦纷纷飞来,争夺剩余的祭品,这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中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有异曲同工之妙。乌鸦的喧闹声,并非在彰显祠宇的热闹,反而更加凸显了其荒凉与寂静,这与“荒坛”形成了呼应,同时也未尝不是金亡之后那个特定时代的缩影。“春已暮”三字,精准地描绘了时节的变迁,为接下来的“锦城花重惊风雨”一句铺垫。尽管杜甫的《春夜喜雨》中曾描述“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柔和景象,但这里却用一个“惊”字,既惊于风雨的侵袭,也惊于春日的逝去。春末的风雨,锦城的花朵,不仅让人感叹时序的变迁,也隐喻了当时政治环境的动荡不安。刘备和他的蜀汉政权,终究未能经受住那个时代的风雨洗礼。“刘郎良苦”是对刘备的深情缅怀,“玉垒”“锦江”等词句,借用了杜甫《登楼》中的“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沉变古今”的意境。玉垒山与锦江水,都在四川境内,它们见证了刘备的辛苦努力与最终的不幸结局。这几句词表达的是刘备历经千辛万苦,虽然一度占据西川,但最终仍未能守住,只能任由那高耸入云的玉垒山和秀丽的锦江水,为他化作一抔黄土,将他埋葬。词中流露出作者深深的同情、惋惜与悲悼,充满了对历史的追思与感慨。遗山的《蜀昭烈庙》诗中也有类似的情感表达,如“荒祠重过为凄然”、“锦官羽葆今何处?半夜楼桑叫杜鹃”等句,意与情均较显豁,可作理解此词的借鉴。
词的下片,首先以“西山好”两句描绘眼前的景色,这里的“西山”指的是北京西郊的太行山支脉。遗山癸卯在燕,曾登临,作品中也几次提到这里的“西山”,如《鹧鸪天》“八月芦沟风露清,只有西山满意青”,《出都诗》(之二)“留在西山尽泪垂”,其文《临锦堂记》“可以坐得西山之起伏”等,皆是。这里的“西山”云云,带有回忆的意味,且词人虽身在楼桑,但出都未远,西山如在目前。遗山眼中的西山,是一块“龙盘虎踞”的风水宝地。然而,金朝的覆灭使这片土地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人事已非,这引发了遗山“登临感怆千古”的感慨。他由自己的国家变迁联想到蜀汉的灭亡,深感悲愤,对诸葛亮的功绩与评价产生了质疑。杜甫曾高度评价诸葛亮,称其为“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然而,对于诸葛亮未能实现国家统一,杜甫归因于“运移汉祚”。遗山对此并不认同,他质疑诸葛亮究竟“成何事”,并对杜甫的结论表示怀疑,“果”字既表达了他强烈的质问,也流露出明显的否定态度。在无法排解的悲痛中,遗山只能借酒消愁,与田翁共饮,遁入醉乡以求短暂的解脱。这种看似旷达的行为,实则是他悲痛至极的表现。末三句引用了杜甫《少年行》中的“莫笑田家老瓦盆,共醉终同卧竹根”,进一步凸显了遗山在悲痛中寻求慰藉的心情。
全词符合张炎“深于用事,精于炼句”的这一论断(《词源》)。词中多处引用典故,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之五)等。词人并非直接从史书中取材,而是巧妙地借用诗歌中的历史元素,并汲取诗歌的艺术精髓。在此基础上,词人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时代意识,进行了一次全新的艺术加工,最终铸就了这首新词,这无疑是引用的一种积极方式。在引用杜甫诗歌时,词人的再创作痕迹十分明显。以“花重锦官城”为例,原诗中描述的花朵因春夜喜雨而更加娇艳,充满了欣喜之情。而在元词中,词人巧妙地加入了一个“惊”字,并突出了“风雨”的元素,从而将原诗中的欣喜之情一扫而光,融入了元代特有的时代氛围和词人的独特情感,一字之变,境界全异。▲
该词上片写寻访刘备故居时的所见所感,歇拍三句一字千钧,令人感叹,下片写登临怀古之思,在对诸葛亮的责备之中,透出对金朝权臣的诘难,结拍三句写自己心灰意冷,将与田舍翁共饮长醉,感情十分沉痛。全词多处化用杜甫的诗句,借用诗中所反映的史实,熔进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时代意识,进行再一次艺术加工,从而铸为新词。词人在引用杜诗时,重新铸造的痕迹明显,如杜诗“花重锦官城”,花受春夜喜雨的滋润,“重”中充满欣喜,而元词中加一“惊”字,而且突出了“风雨”,把原诗中的欣喜,一扫而光,熔进了元代那个特定的时代气质和词人特定的思想感情,一字之变,境界全异。
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