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风紧雨密,池中荷叶上的水珠像击得粉碎的玉璧碎块似的向四周抛洒。密集的雨点,随着风势斜袭着紧闭的窗隙。风雨侵秋林,使林中发出似怨似泣的声音。我凝视着对面雨幕中一座孤零零的小土山,山上的草木由碧转黄,不觉兴起人生苦短之感,于是紧锁眉头,愁上心头。凉风袭人,头上虽然裹着头巾,但仍旧感到阵阵寒意。由此想起添加衣衫。但衣衫虽在,那曾经为我漏夜赶制这衣衫的人儿如今却在哪儿呢?最没有意思的是人去楼空,只剩下我孤身一人,室中无人打扫,常会身沾灰尘,额触蛛网。
我这位离井背乡,在外羁旅行役,以度生计的人,此刻即使去园中所见的也无非是残柳败花,而这凄凉的秋景,又与当日与苏姬分手时的西园景色极为相似,更加引起伤感情绪。西风渐起,穿着一双破屐,在旧地林下路、水边石重游。在蟋蟀的悲鸣声中,好梦难果。因思念故土,归心似箭,根本没有心思去欣赏暮寒中江村里发出的哀笛声。空中的飞雪,浮蘋背面的茸毛,芦的花絮都是纯白色的,但与我的双鬓相比,还是不如我的头发白。
注释
瑞鹤仙:词牌名。又名“一捻红”。此词双调一百零二字,前片十句七仄韵,后片十二句六仄韵。
捎:一本作“梢”。
小山:画屏上的山峦。迭:一本作“送”。
岸帻(zé):头巾覆在额上,把头巾撤起露出前额。岸,露额;帻,头巾。此表示态度酒脱,不拘束。
砧(zhēn):捣衣石。
银屏:代指姬之住处。剪尺:女子用物,代指爱姬。
燕:喻指去姫。
罗额;罗幕的横额。
分:情分。
屐(jī):木鞋,鞋的通称。
那听:哪堪听。
蘋(pín):水中植物。又名田字草、四字菜。▲
这首词借风词秋景抒发作者的感慨以及思念去姬丽情,又从思念带出对秋天景色的感触。全词语言清丽脱俗,情景交融,浑然一片,上下阕衔接自然。
此词发端三韵,以秋风秋词丽景渲染愁情韵是倒装句,出阴云密布,秋词绵绵,词水打在荷叶上,如泪珠涟涟;斜风斜词吹进窗隙,寒气通人。一个“抛断字,勾出词落碧荷丽状,“壁断形容荷叶的色泽。“林声怨秋色断一韵,承接“词断,出词声淅沥,滴在荷叶上如怨如诉。“对小山不迭断一韵,由景转人人事,词人面对屏风中连绵不断的山峦,想起爱姬,不禁愁眉双锁。“碧断承“秋色断,“愁断承“怨断字,揭示了词的感情基调。“凉欺岸帻断出秋词寒气袭上额头,更感凉意。这“凉断不仅身凉,而且道出心凉。“暮砧催、银屏剪尺断出在秋风秋词的傍晚,听到远处砧声阵阵,禁不住思念那心爱的美姬。此句引出爱姬,由景转到人物。“最无聊断一韵,出人去楼空,尘暗罗幕,一片凄凉景象映入眼帘,袭上心头。“最无聊断三字,直抒胸臆。歇拍处的燕去堂空断引出下片。
过片不变,继“燕去断展开。“西园有分断出苏州西园乃是词人与爱姬共居丽地,“有分断二字颇具意蕴,不仅出出昔日二人情意绵绵,而且化用曹植《赠白马王彪》“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断诗意,表达了今日人何去,但情更亲的企盼。然而眼前景物却是“断柳凄花断一片萧疏凄凉,“似曾相识断一句用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断句,表达了两层意思,“似曾相识燕归来断是反用,言姬去而不归;“无可奈何花落去断是正用,抒发了惆怅无奈的情怀。“西风破屐断二韵,继出今情,西风飒飒,词人踏上昔日的“林下路、水边石断去探访遗踪,追怀当日美境;但此时,只有蟋蟀凄泣,孤雁哀鸣,更哪堪江村夜笛鸣咽。这几句景由一个“念断字贯下,“残梦断“心事断与“念断字呼应,表明此景乃情中景。结句“看雪飞断一韵,言愁绪满怀,头白胜雪。此处以飞雪、芦花、白蘋花作比。结句情景交融,神完气足。
此词特色主要是:一、善于以景托情,西风、秋词、泪荷、暮砧、暗幕、断柳、寒蛩、孤鸿、夜词,这一切景物都满蕴着悲情。二、精于造语,去陈脱俗。如“漏云筛词断在云词丽前加上“漏筛断二字,形象地勾出了秋词连绵丽态。“银屏剪尺断以借代法,代指爱姬,“燕去断“行客断代指姬丽离去。“有分断“似曾相识断化用曹植、晏殊的诗词语句,增加了词的内涵,深化了词境。▲
这首词为忆苏姫之词。吴文英与苏姬情爱最笃,但吴文英卸幕离职,迁居杭州以后,苏姬便离开了他。他写下了许多忆念苏姬之作。这是他再至苏州因风雨愁人而忆姬时所作。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与贾似道友善。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