嵚崎两洞,更善权深秀。凿翠玲珑开户牖。敞层霄、云气结就重楼,楼高下,风动悬崖激溜。
耸身穿诘屈,随下危梯,丝竹清音杂鼯鼬。人世有仙田,白石充粮,兼环列、药炉茶臼。
但雷篆、犹存囤碑空,不禁得洞中,一时回首。
礼法不缚羲农民,风霜不杀碞谷春。榴花七月压墙满,当门水浅蒲菰青。
江晖射梧屋不阴,茅檐悦响多妙禽。村翁宰鸡方宴邻,拉我坐酒同酌斟。
锄蓑缭壁当古屏,隔屏棉弓弹白云。阶隅稻叶积黄荐,洁堪枕卧无忧尘。
翁毋卑词谢疏率,我惭拘束难为宾。因挦近事恣谈谑,佐之舞蹈狂谁禁?
牛童豕媪惊未闻,扶手以牖𢰇肩听。群思瞭海测蛟蜃,碍地怨有遥山横。
开筵自午旋及申,洒醴奚止三十巡?客或醉作康衢声,索缶不得聊击樽。
晚光弄河天英英,一蝉渐断千蛙鸣。过堂群鸭待归𡏝,隔篱独犬催闭门。
竹篝四照苇炬明,出厨香饭传碧粳。经年辛苦费筋力,幸兹税羡誇无贫。
一客袒衣行步庭,仰面唶唶占犁星。晚禾最忌秋初霖,皇天相爱须锡晴。
大田有穫万口奠,客虽私祝非私心。庶几报飨迎蜡神,老芋充釜肥羊烹。
馂馀重此作高会,太平共饫吾皇恩。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腹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后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者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国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穷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至郁郁而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顾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是犹可言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刺史,守、令,或绾黄纡紫,或揽辔褰帷,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惟恐或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岂独一箸间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谴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赞曰:“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已!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芋视之者。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之者,往往而然。”
神鬐在水不入篊,仙禽在野不受笼。达人泥土视轩冕,林峦刬迹偕洪蒙。
嵩山征君巢许踪,高柯百尺龙门桐。召拜谏官卧不起,草堂僻径临巃嵷。
岩姿壑籁有神会,自写不假丹青工。墨痕迥出浓淡外,绝境直与虚无通。
手书十志字健劲,藤枝薤叶纷相蒙。在昔右丞妙诗画,辋川旧本留清风。
征君绝艺亦兼擅,蓝田少室将无同。弘农好古惬真赏,跋尾小印蟠丝红。
笔法独启元祐派,胚浑坡老兼涪翁。开运下迄淳熙代,五阅丁未云流空。
神物不随陵谷变,浩叹者谁周益公。庆元到今夏几世,暗中呵护烦苍穹。
黯然之光久愈发,何啻宝玉摇晴虹。我在修门昔曾见,爱此叠巘藏玲珑。
归田五载亲抱瓮,柘湖拓地芟嵩蓬。石廊洞户颇幽雅,十指愧未娴皴烘。
重来那免猿鹤怨,故园青碧孤芳丛。云烟一卷快入手,槐根欹枕游高嵩。
丝雨如酥,小窗似梦,睡猧难稳。试灯夜、凤胫慵点,香闺潜向,姮娥预恳。
元宵可有冰轮分。奈琼瑶,舞萦幌,拂帘逾紧。安黄剔翠,都到眉峰砌恨。
邻院女、盈盈来问。说青鸟广寒原有信。要春城、一色铺银,夜市万家堆粉。
正雪后、玲珑灯映。又陌上、软松鸳润。当此际,才涌上、团圞玉镜。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