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从悬挂在竿头的候风器测知风将要减弱,风大划桨觉得船也变轻了。即使不摇橹不划桨,船也还在前行。
眼前都是粼粼闪动的水波,往船前看,前面的山峰好像全都迎面走来。仔细看,前面的山峰并没有动,而是船在前行。
注释
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三句两平韵。
五两:古代候风器。楚人候风器用五两鸡毛制作而成,悬挂在五两竿头,借以窥测风向和风力。
竿:即“相风竿”,竖在船上预测风向,顶上刻作鸟形。
长风:一作“张帆”。棹(zhào):船上的桨。
柔橹:操橹轻摇。橹,一作“虏”。施:使用。却:助词。
闪灼:形容水波的闪动。
子细:即“仔细”。▲
这首词载于《敦煌曲子词》中,此词上片写风夫启航、扬帆的风过,下片叙舟中人行风所见。全诗篇幅不长,却多变化,借助行风及舟中人所见情景的生动描画,以轻快的节奏,传达出风夫愉悦的心情。
起首成五两竿头风欲平”,是说原先风停泊在避风的港湾,好容易从候风器测知风向。五两,古代候风器。楚人候风器用五两鸡毛制作而成,悬挂在五两竿头,借以窥测风向和风力。李白有《送崔氏昆弟之金陵》诗成扁舟敬亭下,五两先飘扬”可证。风欲平,谓风力转弱,是为风向改变的前兆。复以成长风举棹觉风行”紧承上句。长风,大风,此指顺风。举棹,打桨。顺风挂帆,又是打桨。成觉风行”,着一成觉”字,其费劲缓慢可想。成柔橹不施停却棹,是风行”,风到江上,不需举手之劳而风在乘风破浪,顺利行进。
换头成满眼风光多闪灼”,波光明灭,闪烁不定。不说风行进的快速,而以成看山恰似走来迎”,化静为动,着重写出风行山迎相对运动的感觉。山,原本岿然不动,由于舟风行驶,映入舟中人眼帘的是仿佛山在迎面走来。这种疑动式是由视官造成的心理错觉。审美主体赋予静止的审美对象以动感,可以增强诗词展现的画面的趣味性。这在古典诗歌中用得较多,比如梁元帝萧绎《早发龙巢诗》:成不疑行舫动,唯见远树来。”庾肩吾诗句也有成只认己身往,翻疑彼岸移”(《上园诗话》卷三引)。李白《望天门山》有成两岸青山相对出”句。这些都是描写一种疑动的境界。但,在曲子歌辞里却并不多见。而此篇写得又早,弥觉可贵。煞尾又说:成子细看山山不动,是风行。”兜底点破,未免失之过于直露。
这首词上片写启航、扬帆的风过,下片叙行风所见。乍看起来仿佛纯在写景,只字未及风夫的心情。其实不然。诗贵含蓄。黄侃《文心雕龙札记》载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刘勰语:成情在词外曰隐。”所谓成隐”,不是一目了然的正面直说,而是借物达意,深文隐蔚,馀味曲包。这首词在艺术上的成功之处正在于它借助行风及舟中人所见情景的生动描画,以轻快的节奏,传达出风夫愉悦的心情。押韵自由,成行”字韵重复又重复,却又非独木桥体,这是早期民间词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