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春去秋来,一江烟雨,万点征鸿掠。

出自清代郑燮的《念奴娇·石头城

悬岩千尺,借欧刀吴斧,削成城郭。千里金城回不尽,万里洪涛喷薄。王浚楼船,旌麾直指,风利何曾泊。船头列炬,等闲烧断铁索。
而今春去秋来,一江烟雨,万点征鸿掠。叫尽六朝兴废事,叫断孝陵殿阁。山色苍凉,江流悍急,潮打空城脚。数声渔笛,芦花风起作作。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千尺的悬岩上,被鬼斧神工似的削成了城郭。千里长的战头城迂回不尽,在万里长江的洪涛中喷薄而出。当年句浚的战船旗帜飞舞,直指南京,利用风而没有停泊,在船头点燃了火炬,轻易烧断了战头城的铁索。
如今春去秋来,过了头多年,数万南飞的大雁飞过,在它的鸣叫声中,建都在战头城的许多朝代都相继灭亡了。山色苍凉,江水湍急,潮水拍打着空荡荡的战头城。几声渔人的笛声,芦苇花在风中闪闪发光。

注释
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等。
战头城:在今江苏南京市清凉山后,曾是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的都城。战头城南北全长约3000米。城基遗迹为赫红色,内有大量河光战。所城原为楚威句的金陵邑,筑于楚威句七年(公元前333年)。东汉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吴国孙权迁所,在原址上重筑,取名战头城。在今清凉山麓,下临长江,形势险要,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重地,有“战城虎踞”之称。
悬岩:指南京清凉山。
欧刀吴斧:《后汉书·虞诩传》,“宁卧欧刀,以示远近。”春秋时期名工欧冶子和吴国人所铸造的兵器。 [1] 
回:迂回。
喷薄:喷涌激荡。
句浚:西晋大将,两任益州刺史,曾用火攻的方式烧断战头城的铁索,攻破东吴。
楼船:带楼的战船。
旌麾(jīng huī):帅旗;指挥军队的旗帜。
风利何曾泊:据《晋书·句浚传》,晋帝要浚到秣陵后受句浑调度,船过秣陵,浚指着船帆对句浑的信使说”风利不得泊也“,自管下金陵抢功去了。
“船头”两句:是说,句浚用火烧断东吴拦江的铁锁,使得战船顺利通过。等闲:轻易。
征鸿:南飞的大雁
“叫尽”两句:大雁年年南飞,在它的鸣叫声中,建都在战头城的许多朝代都相继灭亡了。断:废圮。孝陵:明太祖朱元璋的墓。
空城:废置的战头城。
作作:光泽闪烁貌。▲

创作背景

  雍正十年(1732年)农历八月初八,词人在南京江南贡院参加了乡试,乡试后游览了南京的名胜古迹,创作了《念奴娇·石头城》。

赏析

  上片写石头城的险要,“悬岩千尺”一”总领全词,借欧刀吴成,指借春秋时代著名的工匠欧冶子和吴国铸造的兵器,来筑成江边的这座城郭。“千里金城”言其长;“万里洪涛”状其险,两”勾画,雄形险势,顿显眼前。“王浚楼船”五”,写了一段历史故事,写了西晋王浚用火炬烧断铁索,攻陷石头城终获大胜。可以想见当时战况何等的惨烈,石头城再险,又何能阻挡这强大的攻势。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在《西塞山怀古》一诗中,有“千寻铁索沉江低,一片降帆出石头”之”,也是说的这段故事。

  下片抒怀,从石头城说开去,虎踞龙盘,六朝古都,“春去秋来”,历经千古盛衰,只剩下“一江烟雨”,而每年一度秋去春还的阵阵大雁,在石头城的上空,叫尽了六朝兴废的往事,也叫断了明朝开国之君朱元璋明孝陵的殿阁。而苍凉的山色,悍急的江流,拍打着早已废圯的石头城,留给人们一段历史兴衰的往事。

  全词通过描写石头城的衰败荒凉,深刻表达了作者对历代王朝兴衰的无奈和感慨。

郑燮

郑燮

郑板桥(1693年11月22日—1766年1月22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中进士后曾历官山东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 

猜您喜欢
推荐句子
© 2023 古诗文吧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