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这时节,水底的暖气将回而未回,大地还是一片凄冷,寒雨萧萧,打湿了地上的枯草根。
还有谁,能像我苏夫子一般,不是花开时节,竟肯独来赏景?
注释
吉祥寺即后来的广福寺,寺中牡丹最盛,在宋时,是一个名刹。此诗亦熙宁五年作。
《月令》:“冬至水泉动”,是说从冬至日起逐渐转暖。《逸周书》:“十有一月,微阳动”;阳,指暖气。
荄(音gai)。草根。
这首诗写诗人冬至日独游吉祥寺的感触。吉祥寺以牡丹闻名,当牡丹盛开时,文人公卿都来游赏吟咏。诗人却于冬至日独来,虽说已是“一阳复生”,但除了萧萧寒雨滋润草根之外,全无其它生气。正值百卉凋零之际,显示了诗人“不是花开肯独来”的超凡脱俗风格。诗人明咏世人对牡丹的态度,暗讽了趋炎附势的世态人情。
在冬至这个时令里,诗人用几个意象的组合描绘出了寒冷而又带有生机的景象。“井底微阳”暗示着天气逐渐转暖,但地底深处的暖意尚未升腾,这种“回未回”的状态象征着大自然的阴阳交替变化,富有生命力。第二句交代了产生“回未回”疑问的原因,诗人暗承首句中生机勃勃而待发的内在意蕴,却又在字面上使用了两个了无生意的意象:萧萧寒雨、枯荄。这天,雨嘀嘀哒哒地下个不停,且饱和寒冷,所湿润的仍然是一片枯黄草根。言下之意是天气还未转暖。但是,这毕竟是江南的冬至,风尽管“萧萧”却不似北国那般刺骨,雨尽管寒冽却不似塞北的冰雪,这一切都还隐隐地给人以希望。一个漫不经心的“湿”字,似乎加重了诗人心头希望的分量。
大自然暗蕴了无限生意,但又有几人能像诗人那样了解她。世人都喜欢牡丹盛开时的富贵荣华,却有谁能知道这都是经历了凄风苦雨才得来的,又有谁能不仅欣赏牡丹的雍荣华贵,而且能在其枯荄时期、在其沐浴萧萧寒雨时节来稍加眷顾。“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以反问出之,肯定无人“更似苏夫子”,给人气势凌人之感,笔力雄劲。其中“不是花时”,一指不是牡丹盛开的季节,二比喻人不是官运亨通而是遭际冷落的时候。这两句一方面表达了诗人不为仕途坎坷、被排挤在外的处境左右,自信自豪,始终执着生活的旷达情怀,另一方面又体现了他对凡夫俗子趋炎附势行径的鄙视,显示出诗人的独特情趣和不拘泥于世俗的风格,寓意颇深。一个“独”字,将诗人的感情推向至极,颇有“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