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想要抛却无端的烦恼,不料愁意却更加绵长。怀着慈悲之心,向佛祖稽首乞求返生之香。试着仔细推究《法华经》的佛门妙法。
但凡众生皆能实现发愿要做之事,哪里还需挂念呢?盘香袅袅,残烛低烧,思虑忧愁盘旋于心,回肠百绕。
注释
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一作“纱”。
无端:这里指无端的烦恼。
慈云:佛教术语,佛家称佛的慈悲如大云覆盖世界,这里代指佛祖。
稽(qǐ)首:跪拜礼的一种,头至手,手至地。是九拜中最恭敬的。
返生香:题为东方朔著作的《海内十洲记》载,聚窟洲有一座神鸟山,山上有返魂树,如果砍下这种树的树根和树心,在玉釜里煮成汁、煎成丸,就是所谓的惊魂香,也叫返生香。埋在地下的死者一闻到它的香气就会复活,复活之后就再也不会死去了。
妙莲花说:谓佛门妙法。莲花,亦作“莲华”,喻佛门之妙法。明李贽《观音问》:“若无国土,则阿弥陀佛为假名,莲华为假相,接引为假说。”
推详:仔细推究。
满愿:佛教语,谓实现了发愿要做的事。
篆(zhuàn)烟:盘香的烟缕。
回肠:喻思虑忧愁盘旋于脑际,如肠之来回蠕动。▲
康熙十七年(1678年),纳兰的妻子已去世一年,纳兰一直没有走出妻子死亡的阴影,纳兰在大觉寺中,思念妻子,疼断柔肠,他试图摆脱这般消极,所以写下了这首词。
这首词是一首描写词人思念亡妻的词作。起首句点明了求神拜佛的场景。写词人想要抛掉思念亡妻的烦恼,但却无法排遣,幽恨却更加绵长。在寺庙中,他诚心地祈求神明的庇佑,期望神明能够施予他一份新生的希望,这样他的妻子就能再次陪伴他左右。此时的纳兰丧妻之痛过于深重,已有成痴之态。常理上来说这尊贵的公子,仕途顺遂,职位显赫,受过正统的满人教育,文武兼备,本不应该沉迷于佛学的研究。但正是痛失爱人,让他的词充满了的清冷气息。
词第二句、第三句描写词人想通过虔诚地祈祷诵读《妙法莲花经》去实现妻子返回身边的愿望。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妙法莲花经》很灵,一切众生只要虔诚地祈祷诵经,就能实现一切意愿。然而,对一切众生极为灵验的《妙法莲华经》,对纳兰似乎并不那么奏效,不但愿望没有得以实现,更不知“从何处思量”,反而徒然增加许多伤感和无奈。
前面三句描写出了词人”无端烦恼到幽恨绵长,再到乞求神明、诵读经文“的心理过程,也为词的最后一句做好了铺垫。词的最后一句“”篆烟残烛并回肠“把无奈、痛苦、伤心、孤独、苦闷的复杂情绪推向了极致。纳兰心里明白,再也见不到自己亡妻,只是不肯接受罢了。每当思念其人,内心的痛苦都令他难以承受,因此他寄希望于上天,希望能赐予他一次奇迹。但这不过是自我安慰罢了。奇迹不会降临,因此每一次思念之痛,都觉得愁绪有如篆烟燃尽留下那凹凸的残烛,无序纷杂。“回肠”一词写出了词人的心痛之情,写出了夫妻间情深意笃。
纳兰的心,仿佛是琉璃做的,美丽也易碎,承受不住打击。他生性多愁善感,再加上与妻子死别之痛,与友人生离之怨,壮志难酬之苦,扈从漂泊之累,种种般般,随着时光的流转,都让纳兰心里的郁结越来越深。当一个人的某种欲望得不到满足、某种情绪得不到疏解的时候,往往会祈求神明,祈助佛道。全词写自己心路历程的同时,也寻找一种解脱,希望通过佛法,求得心态的平和。▲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